我为什么喜欢你?

本文为《亲密关系》读书随笔系列之一。这本书理论依据全都来源于学术论文和心理学实验,几乎每一句话都标明了参考文献。相比于一本通识科普,其写作风格更像是一本严谨的心理学综述。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与他人的关系对每个人至关重要。没有空调WiFi西瓜的生活熬一熬也就过去了,但是如果失去跟所有人的交流,用不了多久整个人都要崩溃。

而人际关系本质上有亲疏之分,可以从六个层面判别:了解程度、关心程度、相互依赖性、相互一致性、信任度以及忠诚度。那么为什么人际关系会有这些区别?为什么人和人对亲密关系的态度不一样?是什么影响了我们对亲密关系的观念?本书第一章以此为主题阐述了一部分重要因素。

个人经历与四种依恋关系

1969年心理学家就发现,婴儿哭喊时接收到的回应会影响他们之后的行为:有的婴儿能获得及时的安慰;有的婴儿有可能过很久才有反馈,也有可能根本什么都不会得到;也有的婴儿接收到很勉强甚至带有敌意的回应。当孩子稍微长大后面临陌生的环境时,第一种孩子会首先跑向妈妈寻求保护,然后尝试探索陌生的新环境;第二种孩子大吵大闹,紧紧抱住妈妈不肯离开;而第三种孩子则会躲开大人,即使在陌生环境中也不愿意发生亲密接触。

以上说明一个人过去的经验会影响他对亲密关系的处理方式,而这种影响不仅限于童年时期,成年人在处理亲密关系时也会表现出和上述孩子们类似的方式。

巴塞洛缪基于以上提出,人对依恋的态度可以从两个维度衡量,一是人们对被他人放弃的担忧,二是人们对亲密关系的期望。这两个维度展开为四个象限,分别对应安全型、痴迷型、恐惧型和疏离型四种依恋类型。

四种依恋类型

当然过去的经验不是决定性的,人也有可能在这四种依恋类型中转换,但是依恋关系一经确定就比较稳定,并且还会受到强化。一个安全型依恋的人更有可能发展出健康的良性关系;​而恐惧型的人如果坚持回避相互依赖,会发现很少有人可以互相信任,从而对人际关系更持负面态度,加重恐惧心理。因此个人经历和人际关系可以说是双向影响。

性别差异

两性差异的确存在,但性别内部的差异远大于两性之间的差异。下图是实验结果差异较大的一项,男女对性行为的热情。可以看到即使差异较大,性别内部两端相对于平均值的距离也是远远大于两性的平均值差异。

实验结果

相比于男女个体,差异更大的应该是性认同差异或者叫性别成见,即“男人应该是什么样子/女人应该是什么样子”。传统文化下对男女应该表现出的样子有特定的期待,对男性的期待是工具性,而对女性的期待是表达性,男性应该勇敢、有抱负,女性应该温柔、感性。这种成见至今存在于社会观念中。

但是这种持久的传统看法似乎并不能构建良好的两性关系,反而是造成两性关系不和谐的诱因。在一项实验中,研究者把被试人按照男女配对,给他们五分钟在房间内单独相处。结果显示,传统型的男女喜欢对方的程度不如中性化的男女。并且在长期生活中,非传统型夫妇比“大男子+小女子式传统夫妇”对婚姻更满意。原因在于无论男女都有对工具性和表达性的需求,但传统型男性既不善于付出情感,也不善于表达情感需求;而女性屈从于“小女子”角色也限制了她们的事业成就,双方都是传统观念的受害者。

目前社会仍然普遍存在这种性认同刻板印象,但好消息是每一代年轻人相比于父辈都更显得中性化,“假小子”和“暖男”在当下这个时代已经不算少见。

进化心理学

进化心理学理论认为,我们的心理活动是成千上万年的进化结果,任何心理机制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过去它能有效地解决我们面临的生存繁殖问题。

人类早期生活环境恶劣,周围到处都是凶猛的野兽,所以善于社交组团的人比孤僻的人活下来的几率更高。因此,一方面,人类进化出了对社交的强烈需求;另一方面,在这种机制下表达力强的人也更有魅力。

两性的差异也源于在进化过程中面临不同的生存考验。女性在养育上的付出要远远多于男性,并且繁殖能力有限,在这种背景下进化的女性的择偶策略是尽可能挑选可靠的人,而可以“事了拂衣去”的男性则倾向于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播撒种子。

本书在此提到男性会遇到父系不确定这一问题,因此非常看重女性的忠贞。但这一点应该不是进化带来的。根据《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人类放弃群婚制是很近才发生的事情,甚至在此书发表的19世纪,偏远地区仍然有社会实行群婚。进化的作用不会发生在这么小的尺度上,对忠贞的看重与进化无关,而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社会影响

相比于进化在生物层面的缓慢影响,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则使每一代和每一代人之间产生差异。

经济和技术上的发展对亲密关系的改变效果最明显。经济的充裕让个人更能容忍离婚和独身生活;国家经济的发展还带动了教育水平的提高,从而让个人对配偶的要求更高;此外信息技术的进步也提供了无数种独自一人的娱乐方式。总而言之,在今天,个人主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在60年代以前即使在美国未婚同居也非常罕见,是“伤风败俗”,而五六十年之后的今天,在中国社会中这种现象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然而小年轻这早早获得的幸福并不一定会长久,同居情侣分手的可能性是夫妻的五倍之高,并且同居时间越长,结婚的概率越低,分手的概率越高(如下图,横轴是同居持续的时间,纵轴是结婚或分手的概率),这和婚姻的发展方向不同,夫妻结婚时间越长,离婚的概率越低。

同居情侣结婚和分手比例随同居时间的变化

除了经济和技术以外,另一个影响因素是男女比例,这一点很不容易想到。男女比例高(男多于女)的时候,社会风气往往趋向保守,更强调女性的贞洁,也更倾向于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角色;而男女比例低的时候,社会风气趋向开放,女性的裙子更短,对婚外情更宽容。历史上一些时期也印证了这项规律。

男多女少和女多男少

为什么会这样?一种猜想是社会规范的演变总是符合那些强势的群体的利益,而在很长的历史当中(包括现在),男性一直是强势群体。男多于女的时期,男性担心自己获得的稀缺的女性资源飞入他门,因此会鼓吹传统道德;而反之,女多于男的时候,男性想雨露均沾,不想在一棵树上吊死。照这么来看的话,不管性保守还是性开放,竟都是男性对女性的压迫。

本随笔仅为原书内容的概述并且加入了个人引申,对内容感兴趣的朋友建议阅读原书。

马振龙
马振龙
计算机系统结构博士在读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