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后使人骄傲:邓宁-克鲁格效应
个体天生都有认知和评判自身的心理需求,并且每个人对自身的了解必然远远超过其他人。然而,虽然我们对自己了解很多,知道我们经历过什么、掌握什么知识和技能,但研究指出,我们评判自己的水平时却会发生很大的偏差。这就是邓宁-克鲁格效应,也有人称其为达克效应。
什么是邓宁-克鲁格效应?
邓宁-克鲁格效应是指一个人在他知之甚少的领域会过高估计自身能力水平或者知识储备的一种认知偏差。心理学家戴维·邓宁(David Dunning)和贾斯汀·克鲁格(Justin Kruger)在1999年发表的 论文中首次提到这一现象,并获得了2000年心理学搞笑诺贝尔奖。
他们的实验在幽默感、逻辑推理和英语语法这几个层面对几十名被实验者进行了评测。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圆点表示实际测试的结果,三角和方块分别表示被试者对测试分数和自身能力的估计。可以看到得分成绩在前25%的人对自己的估计要低于实际能力,而得分成绩在后一半的人对自己的水平估计远高于实际能力。
为什么会有邓宁-克鲁格效应?
针对这一现象,邓宁和克鲁格在论文中给出的解释是那些在逻辑、语法等方面能力低下的人也欠缺准确评价自身的认知能力,也就是说他们既不能呈现出高水平的技能,也不能认识到自己能力低下。但是这种说法并不全面,这只能解释低分被测者高估自己的能力,而无法解释高分的人低估自己。按这样的逻辑,得到高分的人会对自己的估计值很准确才对。
更合理的解释是随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我们也在拓宽我们的认知域。就像上图,左侧的菜鸟虽然掌握的技能少于一个专家,但是他的整个认知域也更是远远小于专家的知识域,因此相比于专家来说,他更会觉得自己快要摸到了天花板,很容易产生“不过如此”的想法。在之后的学习中菜鸟会快速拓展自己的认知域,而认知的拓展无疑要远快于技能学习的速度,也就是说已掌握技能在认知域中的权重会迅速下降。况且,在学习过程中也必然见识到了无数让自己望尘莫及的专家大神,这就导致了“知识越多越心虚”的结果。那句我们熟知的格言在此应该调换一下逻辑关系:落后使人骄傲,进步使人谦虚。
邓宁-克鲁格效应如何影响我们?
根据以上推论,我们在学习新技能的初期都会经历一个“自我膨胀期”,相信多数人在实际上也有所体会。第一次做了一道满意的菜,以为自己厨神附体,后来发现还有蒸炸爆煎烤烩汆炖煨煸,一不留神就腥骚苦齁涩;调好光圈和快门拍了一张糖水片,期待自己的照片出现在杂志上,后来才知道前期后期构图打光别有洞天。在扩大自己的认知域的过程中会发现,从入门到精通这么“一点点”差距,其实是“亿点点”差距。
准确地评价自己远比我们想得要困难,因为它不仅仅涉及“我会什么”,还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还有什么”的问题,仅就这一方面来说,扩大认知域和学习技能知识同样重要。等到下一次我们想作为内行指点江山时,得先问问自己:你的认知域足够大了吗?搞不好你还在起跑线上瞎蹦跶呢!
参考资料
- Dunning–Kruger effect - Wikipedia
- The Dunning-Kruger Effect: What It Is & Why It Matters (healthline.com)
- UnskilledAndUnawareOfIt.pdf (avaresearch.com)
- Dunning-Kruger effect | Definition, Examples, & Facts | Britannica
- 能力的自我评价偏差:邓宁-克鲁格效应 (psych.ac.cn)
- An Overview of the Dunning-Kruger Effect (verywellmind.com)